查看原文
其他

追思丨查全性院士:当年面谏邓小平,首倡立即恢复高考

新三届 2020-08-25


著名电化学家查全性院士逝世
当年面谏邓小平首倡恢复高考





  8月1日晨5点08分,武汉大学查全性院士因病离世,享年95岁。


  公开简历显示,査全性,我国著名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査全性1925年生于江苏南京,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1957年至1959年在前苏联电化学创始人A.H.弗罗姆院士指导下从事电极过程研究。



  査全性主要科研方向包括电极、溶液界面上的吸附、电化学催化、半导体电化学和光电化学、生物电化学等。査全性编著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是我国电化学界影响最广泛的学术著作和研究生教材之一。査全性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后排为查全性和夫人张畹蕙,,,前右为其父亲查谦(华中工学院首任院长)

  作为院士,查全性学术成果自是丰硕,然而真正使他名扬天下的,却是一个倡议。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曾于2009年刊文《查全性:面谏邓小平恢复高考制度第一人》介绍,30年前,第一个当面向邓小平建议恢复高考制度的,是一位敢于说真话的知识分子——这就是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查全性。

查老,一路走好!新三届学人永志铭记!



延伸阅读
查全性与恢复高考




记者:杨佳峰 

原载《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0月10日




查全性的独特贡献: 邓小平原打算从1978年恢复高考,查全性一番慷慨陈词,邓小平改变主意提前一年从1977年恢复高考,几十万青年从此改变命运。这一年招生27.3万人,其中很多人成长为社会栋梁,他们之中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外交部部长王毅。


  历史为什么选择查全性?因为他实事求是、敢想敢讲、善抓机遇。

1950年代,查全性在莫斯科大学进修期间参加伐木劳动留影


(一)


  查全性先生,武汉大学教授。祖籍安徽泾县,出身书香世家。祖父查秉钧,清朝翰林。父亲查谦,早年赴美留学攻读物理,后任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第一任院长。


  查全性生于南京,长于武汉,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留校任教。后留学苏联莫斯科大学。回国后继续在武大任教。他这一辈子,最大的“官儿”是武汉大学化学系主任,最高的“职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最高荣誉是全国劳动模范。


  查先生大脑袋亮堂堂。治学严谨,做人认真。说话办事,一丝不苟。


  我问:“查老师,您今年高寿89吧?”他摇头:“多点。”“90岁?”他又摇头:“少点。”“啊啊,您现在是89岁零四个月!”他这才微笑,点头。

1962年,查全性在实验室给学生们讲解自制的旋转圆盘电极。同年,由他主持自行研制的全电子管恒电势仪在第一次全国电化学会议展出


  他生于1925年4月。我采访他,是在2014年8月5日。


  查先生是电化学家,本职工作是从事电极过程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是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学科发展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第一届“中国电化学成就奖”的获得者。他的科研成果,在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撰写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一书,1976年出版,此后30年,一直是我国研究生用的主要教材之一,研究生们称之为我国电化学的“圣经”。


  让查先生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是在本职工作之外,他做的另外一件大事。他在邓小平面前慷慨陈词,建议1977年恢复高考,邓小平从善如流,当场采纳他的建议。


1970年代中期,查全性在进行间接氢-空气燃料电池研究


(二)



  1977年7月底的一天,查全性记不住具体在哪一天,也记不住哪一位校领导通知他,说教育部来了通知,点名要他到北京开会。既没有说开会内容,也没有说会期有多长。既然不知开会内容,他也没有为发言作准备。


  8月1日,坐飞机到北京,到机场迎接他的是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刘道玉。刘道玉在调任教育部之前,是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


  参加会议的人员,都住北京饭店老楼。查全性与吉林大学著名的唐敖庆教授住在一个房间。此时,他才知道,这次会议名叫“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科学界领头的是中国科学院负责人方毅,教育界领头的是教育部长刘西尧。参加座谈会的33位同志,绝大多数是科教界名人,如: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清华大学校长何东昌,南开大学校长杨石先,复旦大学副校长苏步青,还有中科院的吴文俊、王大珩、邹承鲁等等,年龄多在六七十岁。查全性算是年纪轻辈份浅的,52岁,副教授。


  为什么要开这样一个座谈会?查全性并不知道,一个大人物早就谋划着科学和教育界的一件大事,正在把查全性拉近这件大事的中心。

查全性在给学生上课


(三)



  这个大人物就是邓小平。


  年轻人看到本文题目《查全性与恢复高考》,可能好生奇怪: 恢复高考?难道有不要高考的时候? 有。从1966年至1969年4年,大学停止招生。这4年是新中国大学教育的空白。


  1970年,毛泽东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1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高校恢复招生,招收初中毕业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的工农兵学员。


  从1970年到1976年,也就是到查全性参加这次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之前,这7年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的十六字方针招生。工农兵学员基本上是好的,他们填补了7年的空白,成为经济文化建设的骨干,他们之中也出了很多人才。全面客观地看,十六字方针有两个严重问题:一是没有刚性的公平的操作方案,“群众推荐”往往走了过场,“领导批准”为领导走后门提供了方便。当时还流行“血统论”,出身不是工农兵家庭的子女,基本上推荐无望。另一个问题是取消了文化考试,学员文化程度差异很大。


1972年5月,北京市对11所高校搞了一个调查,学员入学前文化程度,相当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初中文化程度占6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0%。大学上课,学生80%是初中和初中以下的文化,必须补初中、高中课程。一个班里,有高中文化的有小学文化的,老师只能就低不就高。大学教育质量可想而知。

1985年,查全性在实验室


  1975年, 邓小平第一次复出,就想到了恢复高考。他开展全面整顿,其中就想整顿大学招生方法和教学质量。他准备在中国科技大学搞试点,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生。


  1977年7月21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结束,正式恢复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邓小平主动提出分管科学和教育。


  邓小平7月21日才正式恢复职务,查全性他们7月底就接到参加科教座谈会的通知,可见邓小平对科学和教育的拨乱反正多么着急。7月23日,他在同长沙工学院临时党委负责人张文峰、高勇谈话时说:不管招多少大学生,一定要考试,考试不合格不能要。不管是谁的子女,就是大人物的也不能要,不能“走后门”。可见他当时就有明确的恢复高考的决心。


  7月29日,他在听取中科院负责人方毅和教育部长刘西尧汇报时,谈到找什么样的人参加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他说:找一些敢说话、有见解的,不是行政人员的人参加。按照邓小平的要求,中科院和教育部火速确定了参加座谈会的33位专家学者。教育界15位,由高教司司长刘道玉选定。武汉大学谁来?刘道玉选上了查全性。


1977年8月,邓小平等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正对面坐着的就是查全性)


(四)



  1977年8月4日,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召开,这是邓小平再度复出后主持召开的第一个会议。


  邓小平说:“ 这次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意见。题目就是科研怎么搞得更快些更好些,教育怎么合乎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征求同志们的意见。方法,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发言可长可短,讲一次两次可以,十次都可以,插话都可以。自由一点,什么话都可讲。这里沒有棍子,要消灭棍子。三个公司,钢铁公司、帽子公司, 还有鞋子公司,都丢掉。”


  邓小平是真心想听到专家学者的意见。5天座谈,只有半天因外事活动没有参加,其余时间,天天到场,从头听到尾。


  查全性回忆:参会的都是著名学者,我开始两天没有发言,听他们讲。后来,看小平同志这么认真,觉得这个机会很难得,把自己的思考讲出来,很可能解决问题。于是,开始在本子上写讲话提纲。


  8月6日下午,清华大学党委负责人说:现在,清华的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是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


  邓小平插话: 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还叫什么大学!


  这个话题一下子触动了查全性,久藏心底的对教育危机的感觉、感受、感慨,当着小平同志的面,喷涌而出:


  “邓副主席,我要发言。”


  “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它的作用,就像工厂原材料的检验一样,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当前新生的质量没有保证,原因呢?一是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不高,二是招生制度有问题。但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的问题。不是没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如果,我们改进了招生制度,每年从600多万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大量知识青年中,招收20多万合格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


  “现行的招生制度,有四个严重弊端: 一,埋没人才。一些热爱科学有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而那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却占去了招生名额,这是极不合理的。二,现行招生制度卡了那些没有特殊关系的工农子弟上大学。三,坏了社会风气,助长不当之风,而且越演越烈。据我所知,今年招生还没有开始,已经有人开始请客送礼,走后门。制度不改,走后门不正之风刹不住。四,严重影响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现在,甚至连小学生都知道,今后上大学不需要凭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


查全性指着照片说:“这是我们当年和小平同志的合影”


  查全性这一段慷慨陈词,完全不同于前几天座谈会上平淡的发言,显然击中了邓小平的心弦,邓小平聚精会神倾听。


  查全性接着提出建议:“一,应该建立全国统一的招生报考制度,招生名额不要下到基层,由省、市、自治区掌握。现在名额分配上很不合理,走后门很严重,名额分配上,多的涨死,少的饿死。二,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严防泄露试题。考试要从实际出发,重点考语文、数学,其次是物理,化学和外文可以暂时要求低一点。三,要真正做到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能按自己志愿选择专业。大学生可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也可以从社会青年中招。有些人没有上过高中,但实际上达到了高中文化程度,可不受资历的限制。”


  “只要采取了这些措施,今年新生的质量,就会大为改观,收到十分显著的效果。”


  查全性一番话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座谈会上插话踊跃 ,气氛热烈。吴文俊、王大珩、汪猷、温元凯等纷纷发言,赞同查全性的主张。


  查全性又郑重建议:“一定要当机立断,只争朝夕,今年能办的事就不要拖到明年办!”

全体参会人员合照


  查全性可能有所不知,就在这个座谈会之前一个月,6月29日至7月13日,教育部在山西太原已经召开了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工作会议,形成了1977年高校招生方案。


  查全性更不知,就在5天前的8月1日,邓小平在听取方毅、刘西尧的汇报时指示:“一年准备,从明年开始两条腿走路,一半直接招生,一半从别的路子来,特别是理工科。开学的时间,统一在秋季好。”


  邓小平的想法,1977年,用一年时间做准备,1978年正式恢复高考,生源一半是应届毕业生,一半来自社会青年。所谓社会青年,主要是指1966年、1967年、1968年大学停止招生的“老三届”,还有后来没有恢复高考期间毕业的初高中生。


  眼前这位查全性,却提出要在今年就恢复高考。


  “今年就恢复高考,还来得及吗?”邓小平侧身转头,问教育部长刘西尧。


  查全性赶忙插话:“来得及!来得及!宁可推迟两个月高考,不然,又招来20多万人,好多不合格,浪费损失可就大了!”“来得及!”刘西尧的回答,进一步增强了邓小平的信心。


  邓小平一锤定音:“改嘛!既然今年还有时间改,就坚决改嘛!把太原招生会议的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这涉及到几百万人的问題。今年开始就改,不要等了! ”


  从此,结束了11年沒有高考的历史。


查全性院士和“小伙伴”以青年节的名义在武大十八栋聚首


(五)



  高考在冬季。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的一次。1977年冬季高考,录取新生27.3万人。1978年夏季考试秋季招生,录取新生40.2万人。


  恢复高考,邓小平从1975年第一次复出就开始酝酿,1977年第二次复出就抓紧筹划,准备1978年恢复。查全性独特的贡献就在于:他在关键时刻关键的建议,打动了邓小平,使得恢复高考提前到1977年。


  邓小平的决策,查全性的建议,改变了几代青年人的命运,改变了中国教育的走向。1977年、1978年考入大学的知识青年,受惠最大最直接。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成为日后中国社会的栋梁之材。


  (2014年)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7集有查全性面向邓小平,慷慨陈词提出具体建议的镜头。但是,有关查全性在发言前找南开大学杨校长了解生源情况,则是虚构的。查全性说,他发言前没有找人征求意见,也没有人单独指示他怎么发言。当然,这是电视剧,基本事实准确就行,细节可以虚构。


  在采写本文的时候,笔者有一个问题萦回在脑际:为什么是他?历史为什么选择查全性而不是别人提出那个伟大的建议?


  历史的必然性在于: 恢复高考是迟早的事。


  偶然性在于: 因为有从武汉大学调到教育部当高教司司长的刘道玉,教育部才知道有个并不出名但敢讲真话的查全性。但是,能够参加座谈会、能够见到邓小平的有33个人,都是专家学者,都是科学教育界的行家,对恢复高考都有强烈的要求,但为什么等到第三天下午,才有查全性一语惊人?


  当时,压力还是巨大的。这一年的3月,华国锋主席还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坚持“两个凡是”。而主持座谈会的邓小平因为敢讲真话被打倒才刚刚复出。座谈会的前两天,有的学者还在检查自己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许多人顾左右而言他,不敢触及敏感问题。


  查全性后来说: “我能够提出恢复高考的建议,并不是因为我特别有创见,当时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只是我有这个机会讲真话,这个机会难得。我敢于说,主要觉得小平同志亲临会议,如果说了,可能解决问题。冒一点风险是值得的; 如果不说,错过这个机会太可惜了。”


  正因为查全性,有实事求是之魂,敢想敢说之胆,善抓机遇之智。于是,历史便选择了查全性。


  (本文有关历史资料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编发的一九七七年八月七日《科教工作座谈会简报》(九),查全性采访记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龙平平、张曙文章《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改变一代知识青年命运》)




档案实录


下文,是查先生当年在会上的发言,收录于中科院与教育部所编的1977年《科教工作座谈会简报(9)》


必须立即改进大学招生办法

1977年8月7日




8月6日下午,武汉大学查全性同志在发言中,分析了当前大学招生中存在的问题,他强烈呼吁采取坚决措施,从今年开始就改进招生办法,切实保证招收新生的质量。


他说,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它的作用,就像工厂原材料的检验一样,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当前新生的质量没有保证,其原因:一是中小学的质量不高,二是招生制度有问题。但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不是没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如果,我们改进了招生制度,每年从600多万名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大量的知识青年、青年工人中,招收20多万合格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


现行的招生制度,有四个严重弊病:(1)埋没人才。一些热爱科学、有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而那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却占去了招生名额,这是极不合理的。(2)从阶级路线上看,现行招生制度卡了工农子弟上大学,他们如果没有特殊关系是上不了大学的,这一点比文化大革命以前还严重。群众反映说:“解放前上大学靠钱,十七年靠分,现在靠权。解放前,我们没有钱,现在没有权,靠分还能有份。”(3)坏了社会风气,助长了不正之风而且越演越烈。据我所知,今年招生还没有开始,但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制度不改,走后门不正之风刹不住。(4)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现在,甚至连小学生也知道,今后上大学不需凭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


查全性同志还就改进招生制度,提出了建议。他认为:招生的总原则,应该是在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的前提下,要从制度上保证录取政治上、业务上优秀的青年,要不拘一格选人才。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报考招生制度,并应体现以下精神:(1)名额不要下到基层,由省、市、自治区掌握。现在名额分配上很不合理,走后门很严重。“多的撑死,少的饿死”。(2)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考试,并要严防泄漏试题。考试要从实际出发,重点考语文和数学,其次是物理,化学和外文可以暂时要求低一点。从语文和数学的成绩,可以看出学生文化程度和抽象思维能力。(3)真正做到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和志愿选择专业。学生可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也可以从社会青年中招。有些人没有上过高中但实际上达到了高中的程度,可不受资历的限制。各级领导、各单位,对于确有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要支持他们报考大学,不得阻挠。查全性同志认为,只要釆取了这些措施,今年新生的质量,就会大为改观,收到十分显著的效果。查全性说,一定要当机立断,只争朝夕,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


参加座谈会的同志插话踊跃、情绪热烈,对招生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数学所×××、长春光机所×××、上海有机化学所×××、科技大学×××等许多同志,先后都发了言。他们都表示赞同查全性的意见,建议中央、国务院下大决心,对现行招生制度来一个大的改革,宁可今年招生晚两个月。不然,又招来20多万人,好多不合格的,浪费损失可就大了。


注:原文中,包括查全性先生在内,所有人名均隐写为“×××”


1977年8月18日邓小平在教育部《关于推迟招生和新生开学时间的请示报告》上的指示手迹


1977年9月6日邓小平批转刘西尧报告给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的信手迹


1977年10月3日邓小平批转刘西尧报送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文件给华国锋的信手迹


铭记与感恩


湖南大学77级熊晓鸽:
设立查全性1977奖教金





2917年12月27日,湖南大学英语专业77级毕业生、知名风险投资家、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先生出资1977万元,在武汉大学设立“查全性教授1977奖教金”,从2018年教师节开始,每年奖励20位武汉大学本科任课老师。

熊晓鸽握着查全性教授的手,向92岁的老先生,鞠了一个躬

熊晓鸽跟查全性教授合影,激动流泪
完全报道
熊晓鸽:设立查全性1977奖教金


新三届人黄卫黄麓兄弟
向查全性先生敬赠雕像




2017年12月9日,湖南师范大学78级黄卫、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78级黄麓,载着亲手制作的查全性雕像,从长沙风尘仆仆,驱车来到武汉大学,向当年第一个提议恢复中国高考的查全性老教授敬赠雕像和大丛美丽的鲜花,向年过九旬的查老表达一代学人的崇高敬意和问候,表达学子们永远的感恩之心。 




  特别有意思的是,九旬高龄的查老惊叹于“太像了”,甚至俏皮而又认真地问道:“你们这是用的3D打印技术吗?”


兄弟二人精心设计,亲手制作了两尊雕像,一个是胸像,一个是头像,前者将设置于校园内,后者放置在户内。 

在武汉大学查老府上向查老敬献鲜花

兄弟俩与查老贤伉俪合影,左1黄卫,右1黄麓

满怀感恩之心塑造查老的雕像 


完全报道
"新三届"黄麓兄弟向查全性先生敬赠雕像
黄麓:为查全性先生造像背后的故事

图文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新三届之歌
他向邓小平建言恢复高考:
当年只是说了几句真话
熊晓鸽:设立查全性1977奖教金
"新三届"黄麓兄弟向查全性先生敬赠雕像
黄麓:为查全性先生造像背后的故事
邓小平最不满意高考政审条件繁琐
1977年邓小平与恢复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钱江:独具特色的77、78级大学生

陈侃章:77级、78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
贺越明:“新三届”与高考的存废 
王立东:珍重,我的“新三届”
余世存:老三届和新三届的喜剧
顾则徐:"新三届"学者的生命悲剧
"新三届"走出1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人民大学新三届:命运,就这样改变了
恢复高考: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许士华:新三届大学生之歌
《新三届致新生》:本号原创作品文集首发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